上海市第三女子初中是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公办女子初中,与上海市第三女子高中同根同源,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宋氏三姐妹都曾在此读书。学校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00年初中部与高中部剥离,各自独立办学。初中部目前有六至九年级24个教学班,800余名在读学生。85位教职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智圆行方,秀外慧中”;校训是“独立、能干、关爱、优雅”。
校园古朴典雅、树密径粗、整洁雅静。教学楼名为“七一楼”,还有两栋楼分别为”五一楼“、”五四“楼。教学楼为四层古建筑,一楼正中为两间大厅,高居两层。大厅一侧临时摆放着几张桌子,上面放着印有学生作品的布手提袋、布文具袋等小工艺品,以及以学校背景作画并制成名信片的教师作品。有几位青年教师在出售;20元、50元、60元不等,许多校长慷慨买下。其实,我在想,校长们买的也许不是什么物件,学校出售更不是什么商品,是培养自信孩子的举措!是教育、文化!
大厅正上方的三和四楼均设为开放空间。三楼设计为四个园形包厢,中间放一圆桌,四周为软皮环型高背坐台。这是家长来访时交流的场所。钢琴、绿色植物、茶具,很温馨。四楼设计的为四个6角儿花瓣造型的彩桌,精致的凳子,布局优雅。这是师生交流的场所。五楼是阁楼,学校依势布局、巧妙设计,虽为阁楼然却成了学校最靓的场所。咖啡机、饮水机、造型独特的沙发、沙发床、别致的书柜、色彩斑斓,这里是阅览和上网场所;校园电视台也设在这里,在阁楼的一端,不足20平米,每周一期节目,全部由学生在这里完成。
教学楼内走廊上、会议室、团队活动室墙壁上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编织等作品。教室后墙及靠走廓的一面墙上布置的都是大小不一的“毡底文化板”,板也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教室的黑板是白板,已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室后面“文化板”下放置的是每生一格的贮物柜,靠外的窗户悬挂着宽大的遮光帘。每班42个人,宽敞洁净。
听了两节让所有外来听课者都理不清头绪、不知主题是什么、完全反传统的课,是一节语文、一节是英语的DRAMA课。但学生自信的表达、阳光的外表倒给每一位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听了校长李德元幽默风趣、以故事贯穿始终的工作交流后,才明白这两节课的美之所在,智慧所在!
学校“以生为本“的理念处处彰显。随处可见的学生作品,无论教室、会议室,还是走廊、教室、阁楼,构成了学校显性文化的主色调。还有,就是两个开放空间的设计,精细之外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学校就是服务,人文、科学。另外,把师生的作品印制在小物件上,作为商品去买。体现了对学生创造的高度认可,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是教育智慧。
李校长讲,学校的基础课程伤筋动骨式的改革自2000年开始进行,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数的基础上,语数英每周抽出一课时,理化每两周抽出一课时,其它学科每三周抽出一课时,从培养学科兴趣、拓展学科宽度、培养学科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设置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命名为“x+1”课程。现在已将这个”1“编成了教材。我听的两节课(各个学科都安排有一节,我听的是其中的两节)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的“1”的课。在参观即将结束,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刘莉莉副主任总结时说,学校的”五一楼“、”五四楼“、”七一楼“以及学校绿荫环绕、大树林立等外表呈现给我们的是震撼;学生的笑脸、教师的自信带给我们的是享受、是学校精神层面的阳光朝气;从学校的课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基于生活的学习,这是基于体验的课程,是基于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体现了一份社会责任。
期望上海市第三女子初中,能办成一个让人敬重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