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我作讲座的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后“茶馆式”教学,是基于“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是一项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证明它提高了教学效能。二0一0年,《后“茶馆式”教学》荣获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之后,这项研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更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原是一所非常薄弱的学校。一九九九年,学校把握课程改革契机,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开始了提高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朝着“轻负担、高质量”方向持续探索。(以下为实录)
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的缘由
(一)归纳日常课堂教学的弊端
直落教学核心环节——课堂。在大量观课的基础上,学校归纳出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弊端,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常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
(面对一群外地人,用上海话一模一样的讲三遍,听者没听懂,那么到底是讲的人笨还是听的人笨?一个小朋友一年级学生英语只有40多分,原因家里没有电脑,无法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只好让他每天回家教自己的妈妈,结果学期结束成绩达到90多分——学生背得多不如讲得多的效果好。但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讲得多、让讲的学生多?)
2.暴露学生学习中问题不够,解决更少,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一个学生高考前问了一道题,老师讲解过了,但学生出考场说自己仍旧错了。对一个小学生说潜艇的浮力,学生能掌握这个即使是正确的答案吗?公开课上教师问平年平月、闰年闰月的后一天是哪一天,一生主动回答闰年闰月的后一天是3月3日,教师很尴尬,但听课者事后问学生,原来学生知识点都懂了,只是将“后天”理解成了“后天的下一天”,但教师忽略了。)
3.教师没有正视学生间差异,即使有关注,也只是在学业成绩上,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外,缺少其他办法。
(有老师通知70分以下的同学补课,很好,但补课的方式是把知识点再讲一遍——所有70分以下的同学没有理解的知识一样吗?讲一遍有用吗?讲一句话大家的感受能一样吗?)
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
(为什么要讨论?为什么要叫他发言而不叫她发言?老师讲不清楚。有人说争的问题要讨论——对错有必要讨论吗?,有人说难的问题要讨论——原子弹问题可以讨论吗?,其实老师来不及讲的问题最值得讨论——学生不一样,会的在给不会的讲的同时也会提高。)
以上四个问题,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主体——学生的核心问题上。
(二)提炼典型课堂教学的成果
为了克服弊端,学校从三个维度寻找他人的教学改革成果:其一,价值维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其二,空间维度——上海乃至全国;其三,时间维度——回溯过去,审视现在。
经集约提炼,发现上世纪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为许多学者肯定,而且当今许多教学改革与他有共通之处,如“预习展示,反馈达标”、“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等。
(一对夫妇会在孩子出生前就设定先教他讲什么话后教他讲什么话吗?学科的逻辑结构和人的认知的逻辑结构是不一定重合的。学科的逻辑结构往往是人为的,但人的认知是有规律的。
这些教学改革成果给我们什么启示?幼儿的母语学习,效果很好。原因在于:教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了幼儿学习母语的认知规律,让儿童在情景中学习、生活中学习。很少有人去思考学科体系,而且各人对学科体系的理解也不一样。
茶馆式教学,以及之后许多教学改革的重要贡献在于: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由教师帮助,以学生的认知(或学习)为线索,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即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然而,他们都试图用一种方式、方法和手段来概括所有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因此需要传承、发展和创新。
(三)提出后“茶馆式”教学的假设
假设是探索研究的逻辑需求,本研究的假设如下:
1.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己学习。
2.教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文本、实验,以及电脑开发的教学资源等。
3.总有一部分内容学生自己能学会,学科、年级、学生不同,能学会的内容有所不同。
4.任何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头脑里都不是“空”的,都有他们原有的知识、经历。
5.学生之间差异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学生的差异,有的能分层,有的分不了层。
6.一种方式、方法、手段不能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恰当的方式、方法、手段能提高教学效能。
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实践,体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差异发展的策略,运用了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实践
(一)建立后“茶馆式”教学的雏型
后“茶馆式”教学在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成。关注学生,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让学生自主学习。基于假设,提出以下三方面发展,形成后“茶馆式”教学的雏型。
1.教学的方式更加多元——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茶馆式教学仅有一种学习方式——“书中学”,即有意义接受性学习,让学生获得间接知识。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以“做中学”方式进入课堂,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核心知识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会很难掌握;有一部分知识和技能书本是无法学会的。)
例如,“循环小数”教学,学生先学,没有要求其先看书,获得他人总结的间接知识。而是让学生先尝试做若干题目,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获得直接知识。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看书是不行的,但光看书也是不行的)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从“读读”开始,到“读、议、练、讲、听”等多种方法选择。茶馆式教学不仅有教师讲解的用时规定,而且,学生先学都从“读读”开始,教学的顺序都是“读、议、练、讲”。这样,在具体操作时,必然会因学科、学段、课型不同而陷入困境。
就学生先学而言,可以在课前。课前先学的时间,应计入课外作业总量),也可以在课上;可以一次先学,也可以多次先学;可以先读,也可以先练(如数、理、化等学科的练习课)、先听(如外语课。另外,学生先学应该得到教师的帮助,如提供给学生问题、图表、录像等等。在教师帮助,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前提下提倡三个“不”:(1)不确定“读”、“议”、“练”、“讲”等的教学用时;(2)不拘泥“读”、“议”、“练”、“讲”等的应用完整;(3)不规定“读”、“议”、“练”、“讲”等的教学顺序。
3.教学手段更加现代——教学手段的创设,从讲台之上延伸到讲台之下。“教师的讲堂”,教学手段变化一般都在讲台之上。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创设,既有讲台之上,又有讲台之下。讲台之下的教学手段,不是用于教师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它是一种学具。当前,需要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应用。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达成,以提高效能为导向,恰当应用方式、方法和手段。
(二)一次探索奠定了实践基础
组织第一次规范的教学实践探索:由一位教师上两节内容相同的物理课,学生学业基础相仿,都没有预习要求。第一节,以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第二节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遵照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方向,对教学假设进行验证性实践。课后,对学生进行检测。结果,第一个班不如第二班。
(更关注教学的逻辑而不是教学的艺术,因为,即使拿着名师的教案上课,效果远不及名师也是正常的。不让老师和老师比,而让老师自己和自己比。让一副校长自己挑两个不属于自己的程度差不多的班级去试上,让第三方出题,自己阅卷,结果是改变的班级胜了;副校长还不服气,要求重新试验,结果在知道试题侧重讲的情形下仍旧改变的班级胜;最后区联考遥遥领先,才决定改革)。
授课老师有所触动:“十余年来,难道我讲了许多不应该讲的话?”但,他没有完全信服,用第一种方法上第三个班。由于检测的题目已经知道,他的讲解更突出了“重点”、“难点”。然而,结果使他更加郁闷:第三个班还是不如第二个班。这样,震撼了这位授课教师,激发了全体物理教师的实践探索。半年之后,不但学生学业成绩提高,而且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增加,师生关系改善,补课、辅导减少,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升。
(三)以“循环实证”推进研究发展
在物理组的探索过程中,产生了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循环实证”行动研究方法。
1.一次“循环实证”操作流程图:
2.“循环实证”的操作说明:
“前检测”是一项综合检测,分两个方面:以一次信度、效度较高的学业测试(如期末考试)作为学业成绩基础,且变换成标准分;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取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其他情况,如学生对这门学科学习是否感兴趣,上课能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多否,学好这门学科是否有信心等等。
一次“循环实证”的后检测,用以检测这堂课的授课内容,并以标准分的变化来分析效果。经过多次“循环实证”之后,再进行一次综合的后检测,这次后检测类同于前检测,也分两个方面。不但与自身进行比较,还可以放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加以横向比较。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循环实证”较好地控制了变量,用证据支持了研究。而且“循环实证”把教研、科研、培训等融为一体,既是切合实践的教学研究,又是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还是改变教学行为的教师培训。
课题组应用“循环实证”方法,同时配以报告、座谈和研讨等其他途径,使研究从物理学科推向其他学科,其他年级。全面推进的同时,弊端在克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确立。
实践中,教师还会有反复。有认识的反复,更有教学行为的反复,因为教师太习惯于讲解了,只能循序渐进,抓“反复”,让教师在对话、研究、实践中求得差异发展。这样,教师从观望到文化认同,直至文化自觉。
(四)源于实践研究的归纳提升
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中,课题组先后归纳出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手段、策略和方法,又让它们回归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同时,提炼出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界定和核心成果。
例如,课题组归纳了十八个教学策略提供给教师,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策略能指导具体操作,但是项数太多,不容易记忆,而且这些策略还有内在重复之处。课题组将教学策略修订成十二个,最后简炼为八个。教学策略不仅有数量的减少,还有内容的变化。如“预设性解疑和生成性解疑相结合策略”,教师认为该策略正确,但指向不够明确,于是改成了“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策略”。
这些策略、方式、手段和方法也为其他学校教师践行后“茶馆式”教学提供帮助。
(五)不同类型学校的实践验证
后“茶馆式”教学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普适性验证。
本校一位数学教师到“验证校”上课,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应用同样的方式、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经过分析,研究聚焦到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上。后“茶馆式”教学把问题、练习的设计称作帮助学生自己“跳跃”的“脚手架”。“脚手架”的设计不但反映了教师对学科的理解,也反映了对学生的了解,不同基础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脚手架”。之后作适当调整,再进行实践探索,效果完全凸现。
课题组把“循环实证”方法应用于“验证校”,让更多的教师认同。同时,配以报告、校际联合研修等活动,使验证从一堂课、一门学科,扩大到一个学校。目前,已不是课题组要求“验证”,而是许多学校主动要求我们去推广。
三、后“茶馆式”教学的成果阐释
后“茶馆式”教学是:“遵循学生认知(或学习)规律,由教师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的教学”。
(一)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后“茶馆式“教学的”“法”)
过去,强调教师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教师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两者是有区别的。“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是“学生会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学。
(独立学习是一种非同步学习,所以差异很大。有些人会了,有些人自以为会了,有些人不会,有些人能提出问题,有些人不能提出问题。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先学”是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先学,老师出题目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评价完全融入学校的教学之中。学校从来不查教案。“老师往往讲的是正确的废话”。)
独立学习是一种“非同步教学”,结果往往是有人学会,有人没有学会;有人自己认为学会,实际上没有学会。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成为很自然的选择,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成为教学资源。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非同步教学”,各小组讨论的不会完全一样。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学会?评价一定要融入教学,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先学,问题是学生攀登的“脚手架”,也可以用于教学评价。
问题设计的依据为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师的学情分析,不仅分析“学生先学”之前,还要分析“学生先学”之后;不但有备课时的静态分析,还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已经是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方式、方法与手段。自然,教师讲解大大减少,学生差异得到关注。
2.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有他们原有的知识、经历,这些知识、经历,有的能帮助新知识的掌握,甚至会出现“闪光点”,有的却与新知识掌握相悖。“相异构想”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还可以都是正确的,但思考的角度不同。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在乎教师讲得正确,是灌输。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教师充分对话,才是启发。
学生可以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还可以与客观世界对话。教学中完全可能在某一问题上学生有很多“相异构想”。如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会认为“因为接触面大”、“因为是海水”、“因为形状改变了”等等。“相异构想”越多,越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为,一位教师很难同时与这么多学生逐一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在提高。
教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学生的创新素养才可能得到呵护与培育。
两个基本特征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成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是教学论阐释;“关注‘相异构想’的发与解决”,是认识论阐释。凸现基本特征,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克服课堂教学弊端。同时,基本特征反映了对茶馆式教学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也是形成后“茶馆式”教学策略、方式、手段和方法的依据。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式
后“茶馆式”教学从两个维度归纳教学方式。组织方式维度,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独立学习,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群体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全班大组学习。组织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教学逻辑结构的变化,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组织方式。认知方式维度,有“书中学”和“做中学”。
面对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学生缺乏必要的经历,或者经历不全面,应用“做中学”的方式更为重要。“做中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是两个维度的分类,因此,在独立学习中可以应用“书中学”方式,也可以应用“做中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也是如此。
(三)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
1.“脚手架”创设——具有后“茶馆式”教学特征的特定手段。“脚手架”有别于“坡度”、“铺垫”。“坡度”、“铺垫”往往是教师讲解时的需要。“脚手架”由教师创设,学生自己学习中使用,它是一种“学具”,“脚手架”又是一种特定的学具,这个班级学生适合的“脚手架”,另一个班不一定适合,它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技术。
2.信息技术应用——具有后“茶馆式”教学特征的特定应用。后“茶馆式”教学在信息技术上的特定应用体现在既有讲台之上,还有讲台之下。
讲台之下的应用有:
(1)用于独立学习,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选择性。
(2)用于合作学习,可以跨小组交流,讨论更充分。
(3)用于教学评价,更加快捷、精准。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或者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资源的同时,提出学生先学的明确要求。包括学习的侧重面、关注点,学习期望达成的目标等等,作学生先学的引导。
2.学生自己学习最大化策略。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达到最大化,逐步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
3.预设问题设计突出“重点”、“难点”策略。教师预设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用于暴露学生疑惑(包括学生自己认为学会,实际没有学会),也用于教学评价。预设问题设计应该突出学科“重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4.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策略。教师关注学生典型错误,关注学生不同思维,尤为关注学生有创意的“闪光点”。
5.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策略。在独立学习时有学生对自己评价;在小组合作时有学生对学生评价;在全班合作学习时既有教师对学生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评价。
6.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解疑策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疑,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都没法解疑时,教师才进行解疑。
7.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可以单独应用,更多的为结合应用,还可以多次应用。
8.“书中学”与“做中学”并举策略。“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不是一种对另一种的取代,而是并举。面对目前学生实践太少,探究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做中学”方式的应用。
(五)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学段、学科和课型特征。例如,初中物理把课型分为概念课、规律形成课、实验课(包括验证类实验、探究类实验)、习题课、复习课等。概念课的教学方法为“阅读教材、检测评价、讨论辨析、归纳小结”。当然,它也不是概念课教学唯一的方法。
另外,初中语文阅读课,概括了“基于问题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方法;初中数学的运算技能复习课,概括了“练、议、讲为序,多次循环”教学方法;习题分析课,概括了“典型解疑、个性解疑、精准评价”教学方法等等。教学方法高度灵活,百花齐放,五彩缤纷。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改变教学行为,克服教学弊端
教师不但提升了理念,而且改变了日常教学行为。二0一 一年、二0一二年上海市教委对全市中、小学进行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其中有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评价。
然而,教学方式属于“中”位层面,“上”接教学理念,“下”联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的变化,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变化。“教学方式指数”栏目中,我校表现相当突出:竟然高于市平均四十个百分点!
“教学方式指数”在学生问卷中由多个问题组成,例如,“课堂教学中你有发言的机会吗?”是“经常”、“偶然”还是“几乎没有”。学生发言、讨论多了,教师讲得自然少了,更多学生得到了关注(见图1,其中校30为本校)。而且评价还反映出我校“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高等(见图2,其中30为本校)。
这些指标又表明,在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克服教学弊端的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5周岁孩子一周的作业量最好不超过11.8个小时)
(二)提高教学效能,走向轻负高质
后“茶馆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核心领域——课堂的教学效能,同时也促进了作业等环节的改进。学生负担轻了,自信心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有了更大空间、更多的时间参加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综合实践活动。
二00七年到二0一二年,我校先后参加了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表现十分突出:学校的每项指标都超过了市、区的平均值,其中,“学生睡眠时间”高于市平均二十个百分点,“学生做作业时间”低于市平均值四十个百分点!而且,我校 “学生校外补课”少,“学生对学校认同度”高(见图2)。
学校的所有指标都超过了全市。五年中,各学科学业成绩仍在不断提高,表现为“A档”逐年增加,“C档”、“D档”逐年减少(见图3)。评价显示出学生正不断走向“轻负担、高质量”,凸现在相同外界条件下的学校作为,后“茶馆式”教学的贡献。效果突破了当前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
(三)普适实践验证,影响深入广泛
1.建立后“茶馆式”教学“研究共同体”。我们认为:普适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可以不同应用;同为教学手段的“脚手架”,应该有不同的设计。在共同的改革方向下,不同学校,面对不同学生,灵活地应用后“茶馆式”教学成果,达到丰富后“茶馆式”教学,发展各校特色的共赢目标。
由于效果明显,与我校签约,进行了深度合作的学校已达四十余所。其中,有优质学校,也有薄弱学校,而且,包括中国东、西部不同地区。另外,还有区域推广,如上海市闵行区。
2.国际:美国《纽约时报》,法国《法新社》与新加坡《联合早报》等都有报道。受新加坡教育部邀请,我校教师多次赴新加坡为校长、教师培训,获得好评。在课程与教学的国际会议上多次介绍后“茶馆式”教学,也获得好评。
3.外省:浙江、贵州等二十余个省、市数万名教师来校学习,后“茶馆式”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师教育网等教师培训课程。《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发表专题文章。
4.本市:经市教委批准,建立“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后“茶馆式”教学已成为上海市教师培训课程。《文汇报》等上海主流媒体作相关报道。《上海教育》等刊物发表近四十篇专题论文。
以“后‘茶馆式’教学”作网上搜索,有五万余条赞誉。
中央领导刘云山、陈至立对我校课程教学改革有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四)后“茶馆式”教学实践研究反思
本研究表现为三个突破:
1.教学实践效果的突破——以教学改革的实践,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站在关注学生改变教学逻辑结构的高度进行审视,形成较完整的操作体系开展实践。
3.教学研究方法的突破——以证据支持实践研究,形成“循环实证”行动研究方法。
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后“茶馆式”教学是偏重于教学科学的研究。教学科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而教学艺术的研究、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则更加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