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一中 张姣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本应该是灿烂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人生的财富,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升华,才能无愧于生命的意义。从我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十分幸运。幸运之一:我工作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校,并且融入了这个集体,是学校给我搭建了成长的舞台。幸运之二:我得到了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支持!幸运之三:我和教育科研相伴,教育科研让我踏出了初涉讲台的迷茫,教育科研给我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科研了我成长的动力。回顾这几年的教育工作,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感触:
一、教育科研带领走出迷茫
1996年,毕业于焦作教育学院的我,在五龙口一中步上三尺讲坛,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真的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才感到做老师的不易,做优秀教师的难。尽管在讲台上的我充满自信,有爱心,有不怕输的精神,有丰富的知识,但现实却和自己开了一个玩笑。第一个学期镇统考中两班的成绩都落在了其他班级后面,我觉得很迷茫,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想想自己付出了热情、爱心和汗水,为什么却是那样的结果?我从自身找原因,向老教师请教方法,调查学生找原因,真正明白了理论和现实是有区别的。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听课、钻研教材教法,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重新走上讲台,终于在课堂充满了笑声的同时,让学生紧紧跟随着自己的执教思路、思考、领悟。找到根源,洒下汗水,开始收到了成效,在自己的努力下学生更爱课堂,更爱数学,自己执教班级的成绩也有了明显地提高。在五龙口一中的日子,让我像个学步的孩子般坚强地跨出了我的“第一步”,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困难时都有了一份坚强的心。初涉讲台的我,也第一次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果,学会了从困惑中找问题,从问题中寻方法,也给了我这个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极大的鼓舞。
二、教育科研赋予我工作动力
有了较好的成绩和一定的学科理论作基础,我目标更明确,劲头更足。于是我在2003年教体局组织的“教育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初中数学二等奖,论文“多媒体技术----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好帮手”在济源市教育学术年会交流时也获得二等奖。积极参与优质课活动是我一贯的表现,99年、2003年分别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其中“突出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还学生课堂与讲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挖掘学生的潜能,利学生参与社会,乐于实践”,赢得了评委的好评。
新课改需要有新理念,才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思路,设计新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再精彩,不如学生动起来,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长期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的一个问题,通过连年的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我得出了一些经验,“浅谈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以论文报告的形式在2003年获市级二等奖。从1999年至今,在河南省初中数学竞赛中,我三次获得河南省“优秀辅导员”称号。也正是由于我教学有方、辅导得法、成绩卓著,2005年9月受到市人事局、教体局的综合表彰,被任命为“市级优秀教师”。
三、教育科研引领我快快速成长
2005年9月我来到了济水一中。这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师的发展,为每个青年教师都规划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案。无论何时学校都会为每个教师的发展搭设其展示的舞台,我也幸运地登上了这个舞台。2006年9月我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济源市数学优质课比赛,执教《一次函数》一课荣获市一等奖。并有幸于2006年11代表参加济源市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每次上课的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课后的幕后英雄们却远远不止一个,李卫东老师、数学教研组的成员一次次的试上,一次次的磨课,教案一改再改,课件、材料也是准备了一次又一次,有很多次都是隔天夜里修改,第二天就要试上,就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中一次次的调整自己的教案。在2003年的10月我所执教的《生活中的旋转》荣获了省一等奖。与其说是我个人获奖,不如说是我们学校获了奖。因为每次赛课活动感觉到学校、周围老师给予的莫大帮助是无以言表的。经历了这几次活动,让我明白:每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与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对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逐步提高与升华。结合课堂教学,我还参与学校的各类课题的研究,参加了济源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实验与研究》,在市教科所崔所长的指导下与2009年6月顺利结题,通过这些年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让我真正明白了教育科研是来源于我们的课堂、来源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冲击对网络的认识,我深深地感觉到网络对教育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帮助。在开始阶段,我也只是摘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很少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原创信息。慢慢地对网络逐渐熟悉,我也试着把自己在教育中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在不断的积累中感受着学习的乐趣,在网络里学习逐渐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和网上很多教师也交起了朋友,在网络上,和网友们一起探讨学习,有时候是备课时的探究,有时候是教学后的心得,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诊断性分析,有时候是听完课以后的讨论。此后,我不再一味追求学习的速度,更注重学习的质量。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我学会了深入、认真地思考,并开始尝试撰写论文。起初,我对论文写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写论文基本上是应付差事,不求质量,但后来,读的文章多了,逐渐意识到它对于教学的重要价值,于是有了主动写文章的想法。然而写起文章来还是步履艰难,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偶尔有了一点写文章的冲动,却又很难搜集到素材,后来直到自己的文章获奖了,才有了一点信心。最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教学研究更有一种紧迫感,因而,更加积极参与各种论文、案例的评比,目的并不在于获奖,而是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而平时自己也注意了资料的积累,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会记下简单的条纲,晚上等有了时间后,再把白天自己的教学想法补充具体。
四、教育科研启发我更多思考
经历与实践表明: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科研的教师很难称得上是当今合格的老师,充其量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只有进行教科研的老师才是“充满智慧的专业人员”。教师只有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对教育进行研究,他才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的一颗恒星。提高教科研能力,必须提高问题意识、批判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做教科研的有心人,发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常教常新,引领学生发挥创新的潜能,展现个性。将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文化武装头脑,坚持反思、时时感悟、勤于笔耕,记录所疑、所感、所悟。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肯定努力了一定成功,但有一点我能肯定,那就是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前进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苦难与挫折,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不断努力,因为只有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践与体会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