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中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济水一中 王静
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2015年5月15日至20日,市教科所组织50名教科室主任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济源市中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研修班”。这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6天,但组织严谨、主题突出,既有专家的理论讲座,又有现场开题报告的专家点评,还有对名校: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卢湾二小的实地考察,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气。培训后的分组讨论、培训简报、微信圈的互动交流更把培训推向了高潮——全体学员有了要学以致用、引领发展的冲动!
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学员,华东师大浓浓的学术氛围、华东师大教授精彩的讲座,让我如沐春风、深受启迪, 深感教师素养提升必会助推学生幸福成长。
一、与研究牵手,厘清思路,寻找教育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么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这段话非常经典,也得到了我们一线教师广泛的认同。
我校教师科研意识非常强,但如何进行研究亟待专家指导。
胡东芳教授的“教师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发表策略”和针对开题报告的现场点评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胡教授的讲座有三个特点:1.高深知识浅显化;2.枯燥知识趣味化;3.学科知识生活化。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从了解困惑、抓住关键、巧练内功向大家阐述了教科研就是“不断的去横切苹果”,去告诉别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或者很少人知道的偶然现象及存在的必然规律。
全班推荐两个人的开题报告,胡教授进行现场点评。我的开题报告作为其中的一篇,刚开始,心是忐忑的: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批斗”的感觉会是什么滋味呢?
从课题题目的设计,理论依据的设计(提出、意义、概念界定、综述),研究方案的设计(目标、内容、方法、创新点、预期成果),子课题目录设计,研究基础设计(可行性分析),胡教授都非常认真、科学的提出了他的建议,大家都感觉收获满满。我更多的是感动:胡教授边点评边板书,汗水湿透了衣衫,粉尘在肆意飞扬,每讲完一项,他便用沙哑的喉咙的总结一遍。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育即科研,问题即课题。与研究牵手,厘清思路,潜心研究,努力奔跑,寻找教育的幸福!
二、开发校本课程,涅槃重生,凤凰再舞
之前,和部分老师一样,我也认为校本课程会是昙花一现。但王斌华教授的讲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技术”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必须有开发校本课程的义务,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也可以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或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订、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分为国家级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美国,要求学校要开发不少于30%的校本课程。国际标准不少于20%。在我国,自2001年课改以来,我们不断的发现国家课程中25-35%内容陈旧,甚至出现一些错误。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某种程度上,急需校本课程的补充。所以,教师,有义务去提高课程意识,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无论是在岗教师还是未来教师,都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在一些国家,没有固定的教材,他们的教材是老师结合学生实际,自己研发使用的。
全面提升素质,开发校本课程,引领孩子们登上智慧的阶梯,迫在眉睫!
三、课例研究,飞扬思绪,课堂灵动无限
课例指的是课堂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
课例研究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校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各种平台,其中课例研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研究方式。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课例来自于课堂,其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研究形式。课例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具有其特殊性,通过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肖家芸教授从课例研究的概念、有效形式、有效模式、实施等几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回眸课改十几年,课例研究,飞扬思绪,确实是让课堂灵动无限的法宝!
四、巧练内功,激发潜能,睿智行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育理念则是老师的魂。
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
培训结束了,但认真学习、努力践行才刚刚开始。
专家的报告让人耳目一新,济中也是个卧龙藏虎的地方。我会用好身边的资源,向优秀靠拢,努力成长,快快成长。希望我们的成长能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学生转识成智、快乐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