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以来,全国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学校,他们积极探索,形成了各自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引了成千上万全国各地取经者。而能成功地复制这些学校的学校几乎没有。那么他们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呢?
听了在昌乐二中一场报告,发现四节课有共同的特点:授课教师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开始自学,并在模式化练习纸上提问题、做记录,教师巡视,30分钟后,在授课教师的主持下,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疑难问题,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合作解决疑难问题,有时也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最后总结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布置下节课学习目标。老师看起来很轻松,他们一节课似乎只“主持”了15分钟,备课似乎也很轻松,集体备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用同一个教案。我和我的一位同行说到昌乐二中这些情况,他说:“其实他们不轻松,他们背后的准备你们没有看到,他们的整个教学体系你们没有看到,他们的管理模式你们没有看到,他们的校园文化你们面有看到。课堂教学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却把它当做我们的学习的全部。”其实这些活动和我们的教学实践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的实践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把学生塑造成为社会人。而我们的教学一味强调灌输,强调做考试题型。学习了昌乐二中以后,书商迅速推广271导学案,其为利也,非育人也。其实什么导学案都一样,导学案是变个花样的复习资料。到昌乐二中听课学习,虽然是走马观花,只看到一些现象,但他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程序、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
一、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主线。新课标确立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怎样这一把这一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昌乐二中是一节课向学生提供二个目标,课前提供给学生的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后提供给学生的是下节课的预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学习。我在上课时也借鉴昌乐二中这一特点,在充分理解参考书上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教参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自学目标、学习目标、实践目标,把抽象的目标转化成为具体的目标,如我在上《我能行!》这一课时,结合参考书给学生拟定以下学习目标:(1)自信的含义,自信的表现,自负、自卑、自信三者之间的区别;(2)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3)“我能行!”经历。学生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阅读教材,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懂。
二、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激情。昌乐二中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理念是可以拿来的。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南宋教育家、思想家朱熹说:“勿学无以质疑,勿疑无以广积。”说明提出疑问的重要性。学生要增加知识,就必须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分配在几个活动课中,学生在阅读教材活动材料、教材中的提问后,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有创造性的提问我们及时进行鼓励;对看起来有点幼稚的提问,我们同样保护他们的热情。如我在上《我能行!》叫学生阅读《罗丹坚持自己的主张》,然后提问,不要重复,5分钟不到提了七、八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想自己的提问最好。如“罗丹为什么能够在别人的嘲讽下还能坚持自己的艺术?”“如果罗丹放弃自己的主见,后果会怎样?”在学生阅读《怎样看待青蛙的行为》时,有学生这样提问“这则寓言体现了青蛙什么样的性格”“青蛙的行为反映了它的什么样心理?”“青蛙身上有什么长处和短处,还有许多问题出乎我的预料。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昌 乐二中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一般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余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在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时,我及时梳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即兴回答,不要重复,要有创新,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围绕学习内容,在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唇枪舌战,发表自己的理解,班级激荡着思维的火花,有时提问者与答题者之间辩论,时时点燃思辨火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了能力。如果说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探究答案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四、重视社会实践。《思想品德》课本告诉我们,让学生懂得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就是终身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乐学,昌乐二中的功夫应该在课堂外,课堂外是什么?昌乐二中应该是她的社会实践课,她的“65公里的越野”、 “体育艺术美食节”的经历比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毅力?”“什么叫环保?”“什么叫自立” 。我们也有社会实践课,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做,社区盖个公章完事,为了高考嘛。但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布置家庭作业,如给父母洗脚,做家务,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以此来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