庥痘精国产入口2024网址_玖玖玖草有限公司_永久免费成品a人视频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园地 > 学习交流 >

上海学习感受——黄小国

时间:2010-12-29 01:25来源: 作者: 点击: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赴上海培训心得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11月24日,在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成为济源市首批名师研修班的一员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华东师大是国家985工程重点大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发源地,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14天,但对于我这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兴奋和激动。在此期间,我们共听了17场专家报告、考察了两所学校——上海七色花小学和育才中学、晚上进行了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一次与专家共同评课活动、一次小组研讨会,写了11篇研修日志,生活的虽然很累但很充实。更让我感动的是研修班班主任徐老师的认真负责,教导员丁老师节节课给我们端茶送水,杨所长不止一次地用“你们班是最好的”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做得更好。培训结束时短暂的结业典礼又给我留下了离开的不舍和无尽的思考。今天,我以《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为题向大家汇报我的收获与感悟。
一、带着问题去上海,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这次上海之行,各级领导都寄予厚望,记得在欢送会上,杜局长给我们提出了三项任务:(1)走出济源,开拓视野;(2)走近专家,专业成长;(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次我带的问题是
(一)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却不太愿意学,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差,老师越来越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厌学而使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真的就一辈子周而复始劳累到退休吗?
(二)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8年,各地名校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纷纷提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比如杜朗口模式、洋思经验等,并且我们有些学校也在学习和模仿这些做法。我在思考,课堂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效?模式就真的能提高成绩和质量吗?
二、聚精会神听报告,在学中思、在思中悟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学者们理论的高深、语言的精辟、思维的缜密、研究的执着,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交流互动的方式把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一一揭开。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智慧、从专业发展到心理健康、从师生关系到文化体育人、从备课上课到评课说课、从有效教学到课堂生成、从教学艺术到教育科研……每一场报告都给我以心灵的震撼,碰撞出了一串串的火花,使我重新梳理了自己二十年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次次地产生共鸣,迸发出一股股专业成长的冲动。17场报告我记了136页的笔记,虽然很草但还是有条理的。打开记录本,右边记得是专家讲授的内容框架,左边记得是专家的观点与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起到共鸣的案例或做法,而对专家所讲的观点持有疑问或者是自己还未考虑成熟的问题则以一条一条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的最后面,连同受报告的启发,回去想进行实践的做法都一并记上去,这样,使自己在学习时不断反思、及时梳理,回来后有的放矢、逐步实践探究。由于报告内容多,一时消化吸收不好,于是我就把那学习中碰撞出的一闪一闪的火花用文字记录在每天的研修日志中,不让他熄灭,然后再在实践中应用、验证,在同事间传播、燎原!
三、学习内容再梳理,感悟颇深、与君共享
这次学习,我对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阐述感悟最深,上周常翠平、孔新燕两位老师已经对此作了汇报,我想从另一侧面谈谈我的感悟。
感悟一、当前课堂最需要什么?——“兴趣”
反思当前多数的中学课堂,为什么上课沉闷、无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缺失,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根本就不翻书、不学习。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不正确的理解;二是我们的课堂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我们的课堂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我们的课堂没有让学生产生惊异。细细分析,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只盯住学生的成绩结果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理念再超前、课堂模式再完美、教师设计得再好都是徒劳无益。因此,教师的智慧应在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自去发现、去总结。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感悟二、学生课堂兴趣的提高需要教师干什么?——“智慧”
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招术”,“招”及办法,“术”及技巧。举一个案例:小学语文课上学习《葡萄沟》这一课,老师安排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多数学生回答“三句”,突然一名学生恶作剧似的高声回答“四句”,明明是三句可他回答四句,不理他吧是不对的,如何处理呢?(一位老师的办法:请你起立,在班内选三位同学分别读前三句,你读第四句,三位同学读完了,他没啥读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课堂上会出现防不胜防的难题,如何处理就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处理得当不仅会提高教师的魅力,还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崇拜,自然就会爱上这门学科,增强学习动力。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才会在课堂上应用自如,左右逢源。其二:教师要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如何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呢?或许有很多种回答,这里有金忠明教授的三句话不妨一试:(1)把自己当学生——保持学生心态,做到自我更新;(2)把学生当自己——换位思考,再下结论;(3)把学生当学生——要有学生立场,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4)把自己当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学生代替。
感悟三、教师课前应准备好什么?——“预设”
李政涛,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最年轻的教授,37岁,他的报告《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深入谈了“有效教学”的问题,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课前教师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
1、教什么(内容)?——一是对照课标确定重难点,二是对照学生,学生已经懂得不教,只教不懂得;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只教如果你不教学生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学生会有进步和发展的。
2、怎么教(方法)——注重说话的方式才、语气,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等等都是习惯的开始
3、教到什么程度?——应考虑学生的素质、课标的要求等。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容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应学会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
吴亚萍,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成员,是这次培训中我认为讲的最有深度的年轻教授,她在多年的听课和与教师交流中得出,当前的教材编排呈点状结构,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再加上教师受传统备课框架的束缚,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演绎教材和教案、演绎情景与活动的现象,没有整体框架结构。她提出课前准备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一)把所教学科内容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
(二)从整体上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
(三)根据结构关系对教学进行系统策划;
(四)估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有处理预设。
只有这四个目标实现了,才能高质量地回答上边李政涛教授提出的“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感悟四、我们的课堂应追求什么?——“实在”
每个老师每天都要上课,即“家常课”,也都听过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公开课,如果把公开课比作教师的一顿“大餐”,那么家常课就是一顿顿的“家常菜”,一日三餐,天天不少。相比较而言,公开课最炼人,先上初建课、评课、再上重建课,反反复复加以锤炼,终于破茧化蝶。但公开课上的好不一定是自己的智慧,一名教师不能依靠一个学期的一两节公开课就能成长起来,重要的还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加以磨练才最有效。而家常课最养人,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在,实在存有缺憾,实在在于生成。也就是说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生成的课才是好课。
感悟五、课堂上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二传手”
我们都明白,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我校实施的“三环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的确动起来了。而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要求教师在收集处理学生“动”的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着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和推进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有效的互动,学习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教学也将失去意义。更明白地讲,教师就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把到手的球(学生的问题)想办法传给队友(学生),而不是“扣球手”,发现问题直接讲完,自己把球扣死了,学生也就没戏了。
感悟六、课后还应该做什么?——“重建”
对教师而言,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画句号,而应是问号或省略号,课后教师应结合自己课堂上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与重建。一是哪些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对课堂上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或学生的状态比较满意的有哪些;二是教学中哪些地方的处理不太满意,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三是怎样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有哪些具有针对性的重建措施和策略思考;四是课上有哪些资源捕捉和利用的巧妙,作为下次课前预设的选择等。有人说,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好教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的教师很有可能就成了名师,说明这一重建的过程可以使教师的观念不断得到更新,日常教学不再成为传统的重复性实践,取而代之的就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研究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可能。
四、感悟过后思行动,在实践中前行。
反思多数教师的工作现状,可以用“透支”两个字来概括,也就是我们不仅透支着银行的透支卡,还透支着我们的体力、精力甚至是亲情这使我们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做着很多与教学无关的无用功。上周例会,段校长问:为什么我校的三环自主推进有困难?我认为原因还在我们老师这里,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不仅透支了上面的东西,还透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积累。不是不愿做,而是做不好。为此,做为数学教研组长,我想与老师们一起,尽快把教学资源库高质量的建好,做到教案、课件、测验相对应,真正实用,作为最初的教学资源。力争在新学期开学每人一套整理好的教案原版,在教学中直接进行二次备课与课后重建,然后再完善保存,如此循环省去了匆匆忙忙写教案、东奔西跑打教案的麻烦,而把精力转移到课堂资源的捕捉、利用与生成的技巧上,为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三环自主理念的核心目标而努力。
本次培训,除了学习内容之外,给我留下深刻感触的是由著名学者叶澜创立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吸纳了吴亚萍、李政涛、杨小薇、李加成等一批年轻的博士生加入,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前5年是听课调研,中间5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论证,最后5年是理论提升成型。他们不仅研究出了成果,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了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再一次验证了一句话:“一个人走路可以走得很快,许多人走路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再成就学校发展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未来呢?
通过培训回来,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对学生来说,课堂应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这一目标只能靠我们教师才能实现。对教师来说,要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这一目标只有靠实践的积累、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积累才能实现。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如果爱教育,就要使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自己,就要在课堂中好好地栽培自己。让我们放下包袱,忘却教师的苦恼,不争利于市,(因为我们不是商人)也不争名于朝,(因为我们不是当官的)那就争福于教吧。(因为我们是一名老师)!
最后,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带去的两个问题解决了,答案是很简单的两句话,那就是:要做好现在的教师,教好现在的学生,请记住:“专业比敬业重要、智慧比奉献重要”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分隔线----------------------------
------分隔线----------------------------
返回顶部
济源网站建设 恭城| 五峰| 常熟市| 威宁| 宿迁市| 西和县| 乌兰察布市| 卓资县| 连山| 苏尼特左旗|